2008年1月8日星期二

告別天災特多的一年

(作者:嚴孟達)
2007,說好說歹,一下子又跟我們告別了。回顧過去這一年來,世界各個角落天災不斷,旱災水災的新聞似乎特別多。2007的世界並沒有受到上天的特別寬待。這一年來最重要的世界大事,依筆者之見,非剛剛在12月初印尼峇厘島舉行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莫屬。據報導,190個國家代表出席了這個為期兩星期的大會。一個大會匯集了這麼多的國家領袖、專家、學者在一起嚴肅的“談天”,是空前罕見,也顯見氣候變化的課題是全球人類所共同關注的,“救救地球”是全人類的呼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度外、獨善其身。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最近指出,1998年至2007年是全球最熱的10年,今年則是最熱的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在2007年度全球氣候初步報告中說︰ ●過去13年當中,出現11個歷來最熱的年份,而去年1月是全球平均溫度最高的月份。 ●歐洲部分地區去年出現最熱的春天,氣溫比平均高出攝氏4度,歐洲東南部去年6月及7月也出現異常熱浪,一些地點的每日最高氣溫超過攝氏40度。 ●美國西部及澳洲發生嚴重旱災,中國也經歷近10年來罕見的干旱,近4千萬公頃土地干涸。 ●非洲許多國家、波利維亞、烏拉圭、墨西哥、中國南部及印尼發生大水災,英國今年5月至7月的雨量也創下1766年以來的新高。這份科學報告印證了去年天災特多的事實。最近慘受水災之害的馬來半島東岸居民,對于每年都要來打擾他們生活一次的大水災,是否已經當作不可改變的命運而加以接受了呢?看到發達如美國和歐洲國家也躲不過水災,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的人民也許還可以自我安慰。“治水”,自古以來便是人類面對的大問題,不同的是,今日人類普遍面臨的水災問題經常少不了“人禍”的成份。森林過量砍伐,破壞了地理生態的平衡;加上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管理者缺乏“治水”的科學思維和政治意願,“水”一直“治”不了,恐怕不能只是怨天。印尼峇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只能從宏觀的角度來“談天論地”,而無法從微觀的角度深入檢討各個國家在治理政策和發展政策上的偏差。森林覆蓋面積迅速減少的印尼,在氣候變化大會舉行前夕展開植樹運動,目標是種植7千900萬棵樹,向大會表達決心。印尼的這項“誓師”壯舉,尤其值得其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贊賞,但相信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印尼的環保決心若缺乏“可持續性”,這里種樹,那里燒芭,每年的“燒芭季節”可以讓植樹運動徒勞無功。當然,印尼總統蘇西諾在植樹日發表的一番話是很中肯的︰“世界各國必須明白,有森林的國家多數是窮國,不是工業國。”他說︰“如果我們有龐大的財力,便無需他國援助。但由于我們能力有限,所以希望能同他國合作。”峇厘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便是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一次討價還價的平台,我們也從中看出,歐盟國家比美國更加同情發展中國家及落後國家的處境,最後不同陣營的國家各有退讓,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之後,終于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達成“路線圖”。大約190個國家一致同意,必須在《京都議定書》于2012年失效之前達成一份新協議,以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延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這可視為人類迎接2008的一份具有誠意的禮物。從個人的層次來看,環保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課題,因為認知與現實往往無法配搭。就說在這迎新送舊的時刻,各政府部門、私人企業都紛紛寄送台曆、日記本等等,從積極的角度看,這顯示行情好,公私機構花得起錢;從消極的角度來看,這麼多的紙制和塑料制禮品,有多少是浪費而沒有被好好利用的?看到桌上那些收到的,自己用不,又來不及轉送出去的台曆、日記及自己還未送完的這類東西,以前不覺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現在看到桌上堆積的這些消耗天然資源做成的人情物件,對心理是沉重的壓力。但我不能公開呼吁公私機構減少寄送每年例行的人情,因為靠做這門人情生意賺錢的人會把我罵死。環保,要在具體生活上落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若一成不變,環保往往就是一個“講”字,如人們在外打包食物,有多少人會為了少用泡沫盒或其他包裝盒而特地自備便當盒的?現在各國紛紛減少使用塑膠袋,是個很有意思的努力。人類還須培養出更多符合環保原則,而又“可持續性”的習慣。環保,落實到個人的層次上,可以是一個“人神交戰”的生活課題。

没有评论: